在运营管理方面,中企将国内积累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复制到东道国,包括加快信息化建设,推进数字化转型,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,加强流程标准化及合规,从而达到项目运营的提质、降本、增效。例如一些大型能源公司,就建立了大数据中心,对人、财、物、合同、技术等开展集约化管控,实现在国内对海外项目进行全方位跟踪、分析和评估,确保公司的标准和规则在海外同样得到落实。这不但大大节省了企业在海外的支出,也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决策效率。
风险管控是项目建成投运后的另一重点。中企参与“一带一路”项目运营会面临诸多风险,包括带路沿线国家的政治风险突出,政策延续的不确定性较高,地区冲突和安全事件时有发生,运营所得收入为当地货币存在外汇贬值风险,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可能会放大劳工、宗教、人权等社会问题,东道国对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要求日趋严格,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也将对运营资产带来物理风险挑战,这些都要求项目运营方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和缓释的预案。
在全球最低税规则(BEPS 2.0)落地之后,传统的海外投融资架构可能会受到更严格的监管,此前获得的税收优惠效果可能有所削减,而新的税收优惠筹划还具有不确定性。同时,在新的国际税收规则及监管环境下,各国税务机关将加大对企业税务稽查力度,引发税务争议和诉讼的几率也将升高,中企参与带路项目运营所面临的税务合规风险也将日益突出,需加强对国际税收新规的理解、提高税务合规水平。
在疫情冲击下,全球产业链、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在不断上升,而中美博弈中的“产业链去中国化”“科技脱钩”等更使得带路沿线国家成为中国企业布局海外供应链的主要地区。这些国家大多为劳动密集型国家,劳动力和资源禀赋优势明显,人工成本相对较低,因此中企将部分制造业产能转移过去,例如机械和电子设备生产,汽车和消费电子产业链末端的加工和装配等等,一方面可带动东道国制造业发展,另一方面也为国内制造业进一步转型升级腾出了空间。
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,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,除了提出本国的“30·60”碳达峰碳中和目标,也在积极推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建设绿色丝绸之路。2021年9月,习主席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明确提出,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,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。这意味着,未来中国将助力沿线国家实现绿色能源发展,重点开发新能源上游的矿业(如锂矿)项目以及光伏、风电、地热、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。多数沿线国家非水可再生资源丰富,新能源开发需求旺盛,加上中国光伏和风电的技术及成本在全球领先,为“一带一路”投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生态环境部信息显示,近年来,中国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额总体呈增长态势2,这一趋势预计将延续并不断增强。
疫情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敲响了警钟,尤其在非洲、东南亚和南亚等部分地区,卫生条件薄弱,极易引发传染病,因此建设健康丝绸之路也将成为后疫情时代“一带一路”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未来,我们预计将有更多的带路项目会集中在修建医院、诊所、垃圾及废水处理场等社会公共卫生设施领域。这些项目相对规模较小、工期短、投资较少,也正契合了带路国家和地区后疫情时代资金相对紧缺、急需公共卫生设施的现实条件和需求。
全球疫情限制了人员流动,突显出数字联通的重要性。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将帮助带路沿线国家弥合“数字鸿沟”,构建数字化能力以应对类似疫情这样的危机。另外,中国科技公司在欧美市场频频受阻,而许多带路沿线国家亟需数字化投资与建设,例如5G通信、跨境电商、数据中心等等,这些对中国企业来说都是机遇。而且,与大规模的交通和能源项目相比,信息和通信技术类的新基建项目通常成本较低,交付周期短,这些属性使得项目的风险降低,对投资者更具吸引力。
从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布局趋势看,东南亚、非洲、拉美和中东欧的部分国家与中国保持着良好且稳定的外交关系,是中企优先考虑的海外投资目的地。而这些市场也具备发展潜力,可与中国形成优势互补,实现互利共赢。
根据联合国《世界人口展望2019》报告,从2019到2050年,超过一半的世界新增人口将集中在印度、尼日利亚、巴基斯坦、刚果(金)、埃塞俄比亚、坦桑尼亚、印度尼西亚、埃及等国家3,几乎都位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。这预示着,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当下,非洲、东南亚等带路沿线地区人口增长较快,人口结构偏年轻,这样的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。带路建设将首先助力当地实现“五通”,而“五通”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创造出新的、更庞大的消费市场,中国企业将在这些新市场中发现更多商机。
2022年1月1日,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(RCEP)正式生效,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不仅经贸合作将更为紧密,双方的产业关联性也将增强,这为区域内产业转移和扩散提供了有利环境。以RCEP合作为契机,在东盟国家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,必然是中国企业增强产业韧性和抗冲击能力的一条重要路径。
针对上述的这些新的情况和变化,我们提出以下一些思考和建议
WeChat Official Account: